开元动态

开元官网华电重工2022年年度董事会经营评述

作者:小编 点击: 发布时间:2024-10-06 05:14:21

  开元官网华电重工2022年年度董事会经营评述五金2022年,公司完整、准确、全面贯彻落实新发展理念,主动融入国家“双碳”战略布局,锚定年度工作目标,以高质量党建为引领,深化体制机制改革,大力推进科技创新,狠抓安全质量管理,加快业务转型升级,推动绿色低碳发展,取得了较好的经营成果。全年新签销售合同89.39亿元,实现营业收入82.06亿元,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的净利润3.10亿元。

  公司紧盯客户需求,推行多元营销策略,为市场开拓打开新局面。物料输送系统工程业务,完善销售奖励机制,构建“全员营销”体系,与八钢、鞍钢等老客户进一步深化合作,承接多个料场封闭、煤场封闭、管带机等项目;海洋工程业务,试行“市场+执行”一体化营销模式,深耕区域市场,成功签订中广核甲子二海上风电场、龙源电力(001289)射阳海上风电等项目,全年新签合同共计19.99亿元;所属子公司重工机械、武汉华电、河南华电超额完成年度市场指标,风电塔筒及管道供货再创佳绩;海外业务,布局东南亚、非洲市场,派驻工作组开展市场营销,成功签订印尼青山、印尼华鼎、印尼焦化、安德里茨等物料输送、管道项目。

  公司以风险隐患“两个清单”动态清零为抓手,开展春检、秋检及专项排查治理,完成32个重点工程和4家制造企业多轮次安全生产检查和隐患排查治理,实现重点项目全覆盖;开展危险源辨识和风险评价工作,全面识别和审慎评估新业务安全风险和重要环境因素,逐一制订防控措施;加大环保投入,升级改造环保设施,定期开展环境监测,确保各类污染物排放达标;召开5次安委会,举办10期安全环保专题培训,不断提升干部员工的安全意识;持续推行安全生产标准化管理,6个项目部、4家制造企业创建样板工地(样板车间),示范效应逐步显现。报告期内,公司安全生产形势稳定向好,全年未发生安全生产事故,公司及所属8家经营单位获评华电集团“五星级本安科工企业”,2家经营单位获评华电集团“安全环保先进企业”,6个项目部获评华电科工“安全生产先进基层单位”。

  公司抢抓绿色低碳发展机遇,大力发展氢能、综合能效提升、智慧港口、光伏等业务,持续提升核心竞争力和品牌影响力。在氢能业务方面,气体扩散层按期试生产,1200Nm3/h碱性电解槽成功下线,联合高校开展储氢技术研究,确定储氢气瓶技术路线,瞄准国内可再生能源基地建设机遇,协助编制氢能产业规划,成功签订达茂旗20万千瓦新能源制氢工程示范项目;在综合能效提升业务方面,以华电集团内市场为基础,逐步打开局面,签订华电土右等5个灵活性改造项目;在智慧港口业务方面,自主研发的新一代高效岸桥顺利下线首发,被列入国资委《中央企业科技创新成果推荐目录》以及中国机械工业联合会《重大技术装备推广应用导向目录》;在光伏业务方面,积极开拓国内市场,顺利签订集团内山西应县等5个光伏项目以及集团外中煤大屯光伏项目,完成新疆木垒等多个光伏支架项目供货,着手布局内蒙区域市场,为业务进一步拓展奠定基础。

  公司稳步推进工程项目,实施全生命周期精益管理,持续增强履约能力、盈利能力和抗风险能力,打造众多优质工程,华电土右灵活性改造项目1号机组一次点火并网成功,山西应县光伏项目实现全容量并网发电,越南金瓯海上风电项目完成全部风机吊装,泸定制氢装置通过石化联合会、中测院机械研究所性能验收,四大制造子公司自制当量产量创历史新高保障重点供货项目如期交付。报告期内,公司获得各类奖项67个,中铝几内亚项目、华电增城项目荣获国家优质工程奖,华电万博项目、华电增城项目和天津军粮城项目荣获中国电力建设优质工程奖,云南大为项目荣获云南省工程项目管理优秀奖,句容储运项目荣获江苏省“扬子杯”优质工程奖。公司所属子公司重工机械入选天津市“专精特新”中小企业,河南华电获评2022年河南省质量诚信体系建设AAA级企业。

  公司成立科技创新委员会,启动科技创新孵化平台建设,揭牌成立中国华电氢能技术研究中心和海洋工程设计研究院,完成5个重点科研平台年度复审,被工信部授予“国家级工业设计中心”称号。聚焦“卡脖子”关键核心技术,承担101项科研项目攻关,自主研发的1200Nm3/h碱性电解槽、新型高效穿越式岸桥入选华电集团十大技术突破;兆瓦级分布式氢燃料电池能源系统获批北京市氢能技术应用试点示范项目;瞄准钙钛矿光伏技术,完成中试线初步设计,积极推进华电集团相关揭榜挂帅项目。按计划推进智能化建设,在4个项目上推广应用智能物料数字运营平台,提高燃煤机组和煤炭码头全生命周期智能化水平,在综合能效提升业务引入人工智能诊断理念,使煤耗进一步降低。报告期内,公司新增授权专利231项,其中新增发明专利11项,荣获各类科技奖19项,11项科技成果顺利通过鉴定,5项产品及技术获2022年北京市新技术新产品(服务)认定,2人获评华电集团首届“科技创新领军人才”称号,1人获评“华电工匠”称号。

  公司全力推进国有企业改革三年行动,聚焦重点领域全力突破,完成各项改革任务,在国资委“双百企业”专项考核中获评优秀。深化用人机制改革,在二级单位经理层全面推行任期制、契约化管理,突出重实干、重实际、重实效的绩效考评导向;施行项目经理评价考核、试点超额利润分享、试行股权激励和员工持股计划等市场化激励约束机制,激活企业高质量发展的内生动力;开发项目动态经营管理平台,建立项目督导机制,全面识别项目经营风险,提升项目决策效率和风险防控能力,保障项目建设进度;开展合规管理强化年活动,与全体员工签订合规承诺书,提升合规管理水平;加快资本运作步伐,投资并控股通用氢能,增强在氢燃料电池关键材料的科技研发实力,完成募集资金投向变更,提高募集资金使用效率;成立资质建设领导小组,推进资质申办和升级,取得钢结构工程专业承包壹级、环境工程设计专项甲级、电子与智能化工程专业承包贰级等重要资质,提升相关专业市场竞争力;制定并实施《提高上市公司质量实施方案》,强化创新和研发,规范经营和治理,优化资源配置,进一步深化改革,促进企业健康快速发展。

  公司围绕新时代党的建设总要求,加强党的建设,深入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全面推进从严治党,以高质量党建引领高质量发展。强化理论武装,举办形式多样的学习活动,两项思想工作优秀案例获华电科工二等奖;加强基层党建,围绕中心工作深入推进党建联建共建,以联建聚合力,以共建促发展,落实基层党组织领衔项目,建立党员先锋岗、党员责任区、党员服务队、党员突击队,实现党建工作与经营工作深度融合;推进青年精神素养提升,组建青年突击队、青年安全生产示范岗,凝聚青年力量,激发青年活力;全面落实从严治党主体责任,强化对“一把手”和领导班子成员的监督,开展专项整治行动,深化“三清”企业创建,开展“清廉华电我先行”反腐倡廉宣传教育,推动全面从严治党向纵深发展;重视新闻宣传和品牌建设,央视新闻、央视财经、新华财经等媒体多次对公司进行报道,荣获“中国工业企业创新调研示范基地”称号,《重于诚信工于匠心》获评全国优秀诚信案例。

  物料输送系统工程适用于有大宗散货装卸开元官网、储存、输送需求的行业,涉及工程设计服务、机械制造、工程建设等领域,为客户提供工程整体解决方案和产品系统化集成高端研发设计服务,属于国家产业政策重点支持和鼓励发展的行业。该行业兼具工程设计服务业和重型机械制造业的诸多基本特征,与国民经济增长和下业固定资产投资密切相关,具有周期性特点,不过因下业众多,其周期性不利影响相对较小。

  物料输送系统工程行业与电力、港口、煤炭、冶金、化工、建材、采矿等下业密切相关。2018年以来,物料输送系统工程在上述行业的应用,开始向数字化、智能化、节能环保转型升级,为公司开辟了新的业务。“双碳”目标对国家产业结构调整提出了紧迫要求,煤电、钢铁、有色金属、建材、石化、化工、造纸等行业面临低碳工艺革新和数字化转型,构建综合交通运输体系,推进大宗货物和中长距离货物运输“公转铁”“公转水”开元官网,为物料输送系统及智能化带来新的发展机遇。以港口机械为例,随着航运业的快速发展,全球港口货物吞吐量不断增长,对港口码头装卸效率提出更高的要求,港口智能化趋势也逐渐明显,已发展到人工远程操控的半自动化阶段,逐步向全自动化、无人值守迈进,针对港口行业需求,公司已研发出环保、高效的新型岸桥等智慧港机产品,取得授权专利94项,其中发明专利22项,新型岸桥正在推进首台套项目示范。

  在物料输送行业发展的过程中,公司的管状带式输送机、长距离曲线带式输送机、环保圆形料场都是市场的先行者和领跑者,依托科技创新和应用,公司始终保持细分行业的领先地位。公司同时具备技术研发、系统设计、核心装备制造和大型项目管理能力,在电力、港口、冶金、石油、化工、煤炭、建材及采矿等多个行业具有众多良好的项目总承包业绩,业务体系完整、一体化程度高,在物料输送行业表现出领先的整体服务实力。

  除本公司外,物料输送系统工程行业主要还有三类参与者:第一类为设计院,如电力、钢铁、冶金、港口等行业的各类专业设计院,该类参与者根据项目需求进行针对性设计,提出技术解决方案;第二类为设备制造商,该类参与者根据设计和合同标准进行各部件设备生产并组装,主要作为物料输送系统设备提供商;第三类为建设施工企业,主要提供物料输送系统的建设施工安装服务。一般而言,同时具备系统设计能力、大型项目管理能力、关键设备供应能力的企业在行业竞争中占据优势地位。

  除锅炉、汽轮机、发电机等三大主机以外的电站配套设备均为辅机,这些设备直接关系到发电机组的稳定运行,具有可靠性要求高、制造难度大等特点。公司的热能工程业务为电站提供四大管道系统、空冷系统两类辅机系统以及电厂综合能效提升及灵活性改造服务。电站四大管道系统行业、电站空冷系统行业、电厂综合能效提升及灵活性改造行业的发展受火电增量投资及存量改造的规模和增长幅度影响较大,而电厂增量投资和存量改造规模又与国家宏观经济密切相关,因此热能工程行业与宏观经济的周期基本一致。

  四大管道在国内火电厂的大规模应用始于上世纪九十年代中期,2021年以来,受到风、光、火、储新能源大基地建设兴起,百万千瓦级高效超超临界煤电调峰机组建设有所增加。根据中电联统计数据,截至2022年12月底,全国全口径火电装机容量133,239万千瓦,较上年增长2.7%。

  电站四大管道行业内竞争分为三类:第一类参与者为国有专业管道公司,包括本公司及中国水利电力物资有限公司等,这些公司的经营历史悠久、经营规模较大、技术实力较强,并且专注于本行业业务;第二类参与者为逐步进入本行业并取得一定业绩的非国有企业;第三类参与者为普通管道生产企业,这些公司具备一定的四大管道加工能力。

  本公司掌握了四大管道系统的设计、工厂化配制的全套工艺流程和超超临界机组管道用钢焊接技术等核心技术,打造了大容量、高参数火电机组四大管道领域的品牌优势,在业内具有良好的口碑,公司管道业绩领先于业内主要竞争对手,在质量方面得到业内普遍认可,具有较强的品牌优势。

  电站空冷技术是为解决“富煤缺水”地区建设火电厂而逐步发展起来的一种汽轮机乏汽冷却技术,其应用已有半个多世纪的历史,目前国内最大的空冷机组单机容量已达到1,000MW级。我国投产使用的电站空冷系统占全球总量的60%。中国已经成为全球最大的电站空冷系统市场。受“双碳”政策影响,煤电电源建设有所减少,空冷行业受到冲击。

  本公司同时具备系统总包、系统设计、核心设备制造及系统集成能力,先后为多个电厂提供了空冷系统整体解决方案,包括国投哈密2×660MW超临界机组、新疆天河2×330MW机组、神华准东2×660MW超临界机组、华能西宁2×350MW机组、新疆天富2×660MW机组等空冷岛项目,已成长为空冷系统行业有力的竞争者。

  煤电是我国电力安全可靠供应的“压舱石”和“稳定器”,正逐步转变为在提供电力、电量的同时,具备提供可靠容量、调峰调频等辅助服务的基础性、调节性电源。2021年国家发改委和国家能源局已发布《关于开展全国煤电机组改造升级的通知》,并会同有关方面制定了《全国煤电机组改造升级实施方案》。2022年4月,国家发改委、国家能源局等六部委发布《煤炭清洁高效利用重点领域标杆水平和基准水平(2022年版)》,明确给燃煤发电机组、燃煤供热锅炉等划定各类指标基准线月,国务院办公厅转发国家发改委、国家能源局《关于促进新时代新能源高质量发展的实施方案》,要求加快构建适应新能源占比逐渐提高的新型电力系统,全面提升电力系统调节能力和灵活性,完善可再生能源电力消纳责任权重制度。公司综合能效提升业务主要是根据当前技术水平对三大主机系统以及辅机系统进行全方位升级改造,灵活性改造业务主要是通过改造,提升机组运行灵活性,核心目标是充分响应电力系统的波动性变化,增加机组的调峰能力。

  报告期内,公司成功签订了华电土右电厂1、2号机组灵活性改造项目、新疆红雁池1号机组灵活性改造项目、乌鲁木齐热电1号机组灵活性改造项目、华电包头1、2号机组灵活性改造项目等合同,其中,华电土右电厂1、2号机组灵活性改造项目、新疆红雁池1号机组灵活性改造项目、华电包头1、2号机组灵活性改造项目已经改造完成且并网发电,乌鲁木齐热电1号机组灵活性改造项目主体工作已经改造完成;完成了福建可门1号机组能效提升改造项目,项目预期节煤约13克/千瓦时;完成了华润菏泽电厂#2机组空预器防堵塞项目,取得了预期效果。

  公司的钢结构业务主要为电力、港口、码头、矿山、石化等工业企业提供承受大载荷的钢结构产品及工程总承包服务,按照服务领域划分,属于重型钢结构行业。本公司钢结构业务发展历史早,汇聚了一批经验丰富的专家团队,并具有较强的品牌优势,在钢结构行业尤其是电力行业重型钢结构领域得到了客户广泛认可。

  在大跨度空间钢结构领域,公司率先将超大跨度预应力管桁架结构引入电厂煤场封闭改造治理行业,建成当时国内最大单跨(197米)封闭料场,目前以总包方式建成同类料场封闭项目70余个,实现五大发电集团全部覆盖,行业内业绩领先。报告期内,公司重点跟踪华电漳平煤场封闭项目、华电内蒙古能源有限公司卓资发电分公司煤场封闭项目、华电克拉玛依电厂煤场扩建项目。

  在钢结构冷却塔领域,国家积极倡导用钢结构建筑代替混凝土建筑,这为公司钢结构冷却塔业务创造了有利的契机。公司建成的华电土右电厂钢结构冷却塔是国内第一座钢结构冷却塔,获得了业界的好评,后续又建成新疆哈密电厂钢结构冷却塔等项目,奠定了钢结构冷却塔业务在国内的市场地位。

  在钢板库领域,近年来,因国家对环保要求力度加大,多地环保部门不允许电厂设置永久性灰场,故电厂无法将大量的固体排放物做永久堆放处理,必须建设配套的环保项目将固体废弃物及时处理,公司以此为契机,积极拓展相关业务。报告期内,公司签订了华电淄博电厂新建粉煤灰钢板库项目、华电滕州粉煤灰钢板库项目、华电邹县发电有限公司灰库扩建改造项目等合同。

  在风电塔架领域,生产企业逐年增多,行业竞争日益加剧。随着大功率的陆上大型风电机组投入规模化生产运行,其零部件的质量以及运行的可靠性越来越重要,只有具有先进技术、规模化生产实力,能够制造出高质量、高规格产品的企业才能在市场竞争中处于有利地位。报告期内,公司所属子公司签订了阿拉善盟右旗150MW+15MW风电项目、乌鲁木齐100万千瓦风光项目、云南待补370MW项目、广西田林潞城150MW项目等合同。

  在电站钢结构领域,重型钢结构业务涉及众多特殊结构部件和超大型结构部件的制造,相关工程关系到下游企业生产经营的安全性、稳定性,因此对设计、制造工艺、项目管理等能力的要求较高。经过长期市场竞争,形成少数处于主导地位的大型企业以及大量中小企业并存的局面。报告期内,公司所属子公司签订了山西建投德天印尼焦化来料加工项目、上锅新疆昌吉西黑山2×660MW锅炉钢结构项目等合同。

  在光伏领域,在国家政策支持及产业规模扩大的驱动下,光伏技术得到快速迭代与升级,过去十年光伏发电成本已下降了超过90%,甚至低于常规能源,实现了平价上网。太阳能作为可再生能源的重要组成部分,拥有诸多优势,是未来新能源发展的主要方向,近年来我国光伏新建装机需求增长较快,逐步成为全球最重要的太阳能光伏应用市场之一。公司光伏业务包括集中式和分布式,以西北五省新能源基地为市场拓展重点,逐步辐射全国。2022年,公司中标了上海大屯能源股份有限公司新能源示范基地项目(一期工程172MW)EPC总承包的设计和供货部分,该项目在采煤沉降区形成的湖面上铺设光伏板,实现光伏发电和渔业养殖的综合利用,既节约土地资源,又科学利用水面发展绿色清洁能源,达到“渔光互补”一体化,为采煤沉陷区综合治理和开发利用探索出一条新路。

  海上风电是技术成熟、具备规模化开发条件和商业化发展的新能源发电方式,我国沿海各省都十分重视,辽宁、河北、山东、江苏、浙江、福建、广东、广西、海南均进行了海上风电资源规划,且多个省份规划开发规模超千万千瓦。至2021年底,我国海上风电累计装机容量超过2,600多万千瓦,跃居世界第一。尽管国家电价补贴政策发生变化,我国海上风电进入“平价”开发阶段,海上风电仍是达成“3060”双碳目标的重要组成部分,沿海各省也在积极探索“十四五”期间海上风电资源的开发之路。我国海上风电在经过了“十三五”期间的快速发展后,逐渐呈现由近海到远海、由浅水到深水、由小规模示范到大规模集中开发以及大容量机组普遍应用的发展趋势。2022年是取消中央财政补贴后海上风电“平价时代”的元年,为实现平价,很多的建设模式和招标模式都在摸索中进行,经过一年的过度期和调整期,“电价平价化”“开发规模化”“风机大型化”“离岸远海化”“输电直流化”已成为海上风电的发展方向。

  受国家发改委发布的《国家发展改革委关于完善风电上网电价政策的通知》(发改价格[2019]882号)影响,国内海上风电在“十三五”末期迎来了抢装期。2020年,中央经济工作会确定“3060”目标,我国二氧化碳排放力争在2030年前达到峰值,在2060年前实现碳中和。习总在2020年气候雄心峰会上宣布:到2030年,中国单位国内生产总值二氧化碳排放将比2005年下降65%以上,非化石能源占一次能源消费比重将达到25%左右,风电、太阳能发电总装机容量将达到12亿千瓦以上。多个省份相继公布“十四五”规划和2035年远景发展目标,海上风电仍是未来清洁能源的发展方向,前景较为广阔。彭博新能源财经(BNEF)和CWEA数据显示,2022年全球新增海上风电装机容量约9.1GW,其中我国海上风电装机新增5.16GW。

  海上风电建设投资大、风险高,业主非常重视参建单位的综合实力,市场门槛要求较高。公司海上风电业务经过多年的发展和参与多个项目的建设实践,目前储备了一支与海上风电业务发展匹配的员工队伍,拥有先进的专用于海上风电施工的船机等设备资源,充分利用子公司海上风电桩基基础、塔筒等装备制造优势和临港出运的便利条件,形成了从设计,装备制造,到安装施工及运维的完整服务范围。目前,海上风电业务已成为公司极为重要的业务板块之一,在研发、设计、制造、施工等方面均取得了重大进展和成绩,工程建设能力得到了业界广泛认可。近年来,公司同国内外多家优秀单位进行合作,有效整合设计、制造及施工等相关资源,实现规模化发展,进一步提升了综合竞争力。先后签订了东海大桥海上风电技改项目、福海测风塔项目、国电电投(滨海北H1、滨海北H2、大丰H3、滨海南H3)、广东揭阳、山东半岛南3号、华电玉环1号、鲁能东台海上风电工程、华电大丰H8测风塔、三峡新能源广东阳江、华电福建海坛海峡、华能射阳大丰H1、国能大丰H5、中广核后湖、广东大唐南澳、华能苍南4号、越南金瓯、中广核甲子二、龙源射阳等一系列海上风电工程。截至2022年底,公司参建海上风电项目30余个,项目装机容量406万千瓦,其中以施工总承包模式承建的项目256万千瓦,以EPC总承包模式承建的项目20万千瓦;完成风电基础施工583套、风机安装605台、海上升压站安装7座、测风塔2座、敷设海底电缆1,000余公里。其中,中电投滨海北H1项目为国内首个以“四合一”总包模式招标的项目,工作范围包括桩基制造及运输、桩基施工、塔筒制造及运输、塔筒及风机设备吊装等内容,该项目荣获2016-2017年度“国家优质工程金质奖”,也是国内风电领域(陆上、海上)首个国家优质工程金质奖的项目,提升了公司在海上风电领域的影响力和品牌形象。

  我国高污染行业(煤电、石油、化工等)已先后经历了快速发展期、过渡期和退化期。2015年后,煤电建设放缓,清洁能源在能源结构中的比重逐渐增大。根据国家十四五规划纲要,国家将强化绿色发展的法律和政策保障,发展绿色金融,支持绿色技术创新,推进清洁生产,发展环保产业,推进重点行业和重要领域绿色化改造。持续改善环境质量,增强全社会生态环保意识,深入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继续开展污染防治行动,建立地上地下、陆海统筹的生态环境治理制度。这为环保行业中的噪声治理细分行业带来较好的发展机遇。

  随着噪声控制技术应用领域的扩大,多种降噪技术如吸声技术、隔声技术、消声技术及隔振技术综合应用与降噪项目成为主导。当前的降噪产品和材料有各类结构消声器、吸声材料、阻尼材料、隔声门窗、隔声罩、声屏障等,虽然还不尽完善,但已经发挥了作用,极大地促进和推动了降噪设备和材料的性能质量提升。未来,噪声治理行业将向以下几个趋势发展:一是研发提高用于吸声、消声等专用材料的性能,以适应通风散热、防尘防爆、耐腐蚀等技术要求;二是提高噪声治理预测评价工作的效率和精度,节省治理工程的费用;三是加强噪声源头控制技术研发工作,噪声源头治理技术具有噪声源头治理、系统解决、高效节能等特点,可降低建设投资,减少设备运行成本,提高生产效益。目前国内从事噪声与振动控制的生产、科研单位约有500家,主要包括北京绿创、四川正升、四川三元、哈尔滨城林等噪声治理公司。公司噪声治理业务在电力行业内处于领先地位,在“燃气电厂噪声源头控制技术”及“燃气电厂低频消声技术”等方面具有竞争优势,独创的噪声治理与环保型机力通风冷却塔、厂房建筑结构一体化相结合的模式已在杭州半山公司去工业化改造项目上实施。

  氢能是一种来源丰富、能量密度大、燃烧热值高、绿色低碳、存储方式和利用形式多样的二次能源,是我国能源转型发展和多元能源供给系统构建的重要载体。发展氢能,对保障国家能源安全、促进能源清洁转型升级、实现绿色双碳目标和推动相关新兴产业发展具有重要战略意义。发展氢能及燃料电池产业是我国实现碳达峰和碳中和战略目标的重要途径之一,对于改善我国能源结构、推动交通领域低碳转型以及提升重点产业国际竞争力和科技创新力具有特殊的战略意义。《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纲要》将氢能列入未来产业布局,《氢能产业发展中长期规划(2021-2035年)》《国家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纲要》《能源技术创新行动计划(2016-2030年》《中国制造2025》《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规划(2021-2035年)》明确了氢能与氢燃料电池产业的战略地位,推动氢能产业全面快速发展。目前,我国在氢能及燃料电池领域,已经初步形成了从基础研究、应用研究到示范的全方位格局,涵盖了制氢、储运、加注、应用等环节,形成了较为完整的产业链布局,初步具备产业化条件,氢能也逐步成为我国能源战略布局的重要组成部分。

  近年来,国家和地方相继出台了支持氢能产业发展的利好政策,2022年国家发改委发布《氢能产业发展中长期规划(2021-2035年)》明确了氢能在构建新型能源系统中的重要作用,制定了氢能产业发展路线图,随后安徽、宁夏、湖南等省份相继发布40余项政策促进当地氢能产业的发展。报告期内,公司稳步推进氢能业务的产品技术研发及市场拓展,承担的华电集团“十大重点科技项目”制氢课题相关成果通过了中国石油和化学工业联合会组织的验收,自主开发的1200Nm3/h碱性电解水制氢装置和气体扩散层产品顺利下线kW氢燃料电池分布式供能系统、质子交换膜材料等研发成果,签订了达茂旗20万千瓦新能源制氢工程示范项目合同。

  2020年9月我国明确提出2030年“碳达峰”与2060年“碳中和”目标。2021年9月我国宣布不再新建境外煤电项目。已有很多国家做出了不再新建海外煤电项目的承诺。另,2020年3月1日实施的住建部《工程总承包管理办法》,对总承包单位的施工总承包的资质要求有所提高。受前述政策变化影响,一是随着国家能源结构的调整,火电面临新能源的增量及存量替代,传统的火电相关的煤炭物料输送系统需求将下降,物料输送业务面临调结构压力;二是随着节能环保的标准要求的不断提高,管带运输相对货车的优势将不断提升;三是数字化、自动化、智能化技术在物料输送行业渗透率将越来越高。2022年2月25日,住建部发布关于《建筑业企业资质标准(征求意见稿)》《工程设计资质标准(征求意见稿)》等4项资质标准公开征求意见的通知,本次资质改版正式生效后,公司现有的“机械行业(物料搬运及仓储)甲级资质”将变更为“机械军工行业机械工程专业甲级”。2022年11月,住建部将资质改版时间至少推迟到2023年12月30日。

  在港口机械方面,随着集装箱货运量的日益增长,运输船逐渐大型化,集装箱码头面临吞吐量急剧增加的巨大压力,加之劳动力成本增加和劳动力资源匮乏,以及环保理念深入人心,高效节能、利于降低运营成本的自动化码头已成为码头发展的趋势;随着互联网、大数据逐渐被应用于港口起重机械行业,港口起重机械行业智能化将成为未来发展趋势;模块化制造可降低起重机械各生产环节成本,提高通用化程度,实现生产的高效性和经济性,港口起重机械制造模块化应用将成为未来发展趋势。

  热能工程行业的发展与煤电市场关联度较高,根据国家能源局在第十三届全国政协及会议第五次会议中的答复意见,将继续推动煤电行业清洁低碳、安全高效发展,围绕大型风光电基地合理规划建设清洁高效先进节能的煤电机组,发挥煤电机组压舱石的保供支撑作用,2022年下半年以来陆续核准一批清洁、高效的超超临界煤电机组,这给热能工程传统业务提供了一定市场机遇。另,对煤电机组实施“三改联动”是构建以新能源为主体的新型电力系统重要举措,是促进新能源发展的有效途径,这为综合能效提升及灵活性改造业务提供了较大的市场空间。2021年,国家发展改革委、国家能源局发布《关于开展全国煤电机组改造升级的通知》(发改运行[2021]1519号),会同有关方面制定《全国煤电机组改造升级实施方案》,指出到2025年,全国火电平均供电煤耗降至300克标准煤/千瓦时以下;在节煤降耗改造方面,对供电煤耗在300克标准煤/千瓦时以上的煤电机组,应加快创造条件实施节能改造,“十四五”期间改造规模不低于3.5亿千瓦;在灵活性改造方面,存量煤电机组灵活性改造应改尽改,“十四五”期间完成2亿千瓦,增加系统调节能力0.3—0.4亿千瓦,促进清洁能源消纳。地方上,内蒙古能源局印发2021年火电灵活性改造促进市场化消纳新能源实施方案可行性论证意见的通知,新疆发改委下达“十四五”第一批煤电机组灵活性改造项目的通知,指导现存火电机组改造升级。近年来电力价格下降、煤炭成本升高、机组利用率不饱和等因素,导致煤电终端行业多数亏损,工业互联网的普及也使得终端电厂从之前的以“流程为中心”向以“数据为中心”的智能电厂管理模式开始迈进。

  在传统钢结构方面,“十四五”期末,我国钢结构产量预计可达1.3亿吨,钢结构产值估计超过1.15万亿元,钢结构市场空间较为广阔,目前钢结构生产呈现“大行业、小企业”的特征,2020年行业前四名企业的市场占有率仅为5.2%,产能大于30万吨企业仅有12家,行业市场集中度低,未来钢结构制造集中度提高与规模化生产将成为必然趋势;国务院、住建部等部门提出工程项目应采用工程总承包模式的要求,而且仅认可DB和EPC两种模式,与DB模式相比,EPC模式具备“风险大、自主权高、利润高”的特点,从产业链发展角度来看,大部分钢结构加工制造与钢结构建筑工程企业将呈现出向EPC模式转型的趋势;住建部等相关部委颁布系列政策,提出增强建筑业信息化发展能力,加快推动信息技术与建筑业发展深度融合,促进BIM、大数据、智能化、云计算、物联网等信息技术在项目全生命周期管理中的应用,未来建筑业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将取得突破性进展。

  在装配式钢结构方面,2016年9月,国务院发布《关于大力发展装配式建筑的指导意见》,提出因地制宜发展混凝土结构、钢结构和现代木结构等装配式建筑,力争用10年左右时间,使装配式建筑在新建建筑面积中的占比达到30%;2020年7月,住建部、发改委等部门制定《绿色建筑创建行动方案》,提出大力发展钢结构等装配式建筑,新建公共建筑原则上采用钢结构;2020年9月,住建部、发改委颁布《关于加快新型建筑工业化发展的若干意见》,提出大力发展钢结构建筑,鼓励医院、学校等公共建筑优先采用钢结构,积极推进钢结构住宅和农房建设。前述政策有利于装配式建筑尤其是装配式钢结构建筑的快速健康发展。

  在光伏钢结构方面,我国光伏产业发展迅速,全产业链基本实现国产化,各环节均属于全球领先,具备全球供应能力;光伏支架方面,据统计,2015-2019年,全球光伏支架年复合增长率为42.10%,跟踪支架年复合增长率达到61.70%,同期光伏装机复合增长率为20.33%;光伏电池方面,2015年之前,市场由铝背场(BSF)电池主导,自2015年起PERC电池起量,目前,市场已投向异质结电池(HIT)、钙钛矿电池等新型电池技术研发。

  “十四五”是海上风电的关键培育期,预计2026-2035年海上风电产业迈入成熟期。根据《中国“十四五”电力发展规划研究》,我国将主要在广东、江苏、福建、浙江、山东、辽宁和广西沿海等地区开发海上风电,重点开发7个大型海上风电基地,该等大型基地2035年和2050年总装机规模将分别达到0.71亿千瓦和1.32亿千瓦。随着政策补贴到期,风电抢装风潮结束,全产业链面临降本压力,LCOE下降30%方可实现海上风电发电侧平价上网,产业链上各环节参与企业利润将被压薄,行业也将逐步实现平价上网,前景仍然广阔开元官网

  2021年12月24日,《中华人民共和国噪声污染防治法》经中华人民共和国第十三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三十二次会议审议通过,自2022年6月5日起施行。法律增加规定噪声污染防治应当坚持统筹规划、源头防控、分类管理、社会共治、损害担责的原则,并扩大了适用范围,将工业噪声扩展到生产活动中产生的噪声;在加强各类噪声污染防治方面,噪声污染防治法针对工业噪声、建筑施工噪声、交通运输噪声和社会生活噪声等均增加了相应条款。噪声污染防治法还加大了惩处力度,明确超过噪声排放标准排放工业噪声等违法行为的具体罚款数额,增加建设单位建设噪声敏感建筑物不符合民用建筑隔声设计相关标准要求等违法行为的法律责任,增加责令停产整治等处罚种类。新《噪声污染防治法》颁布实施后,工业领域的分布式能源、石油化工、矿山、冶金与建材等行业的噪声与振动控制需求会有一定幅度提高。

  氢能作为一种清洁、高效、安全、可持续的二次能源,可通过一次能源、二次能源及工业领域等多种途径获取。氢能可以用于交通运输、金属精炼,石油精炼、氨生产的原料。氢还可以为电力部门提供大规模的长期能量存储,可以提供辅助电网服务,如应急、负荷跟踪和调节储备。目前,氢能产业仍属于政策驱动型产业,国家政策的变化也反映了产业的变化趋势。2021年国家层面出台了《关于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做好碳达峰碳中和工作的意见》《关于启动燃料电池汽车示范应用工作的通知》等近30项氢能相关政策,内容涉及氢能各个领域以及财政补贴、税收优惠等,无论是政策覆盖面还是内容复杂程度都达到了新高度。2022年国家发改委发布了《氢能产业发展中长期规划(2021-2035年)》,明确了氢能在构建新型能源系统中的重要作用,制定了氢能产业发展路线年,我国将形成较为完善的氢能产业发展制度政策环境,产业创新能力显著提高,基本掌握核心技术和制造工艺,初步建立较为完整的供应链和产业体系,氢能示范应用取得明显成效,清洁能源制氢及氢能储运技术取得较大进展,市场竞争力大幅提升,初步建立以工业副产氢和可再生能源制氢就近利用为主的氢能供应体系。另,在国家政策的引领下,2022年,安徽、宁夏、湖南等省份也相继发布40余项相关政策促进当地氢能产业的发展。

  本公司作为工程整体解决方案供应商,业务集工程系统设计、工程总承包以及核心高端装备研发、设计、制造于一体,致力于为客户在物料输送系统工程、热能工程、高端钢结构工程、海洋工程、工业噪声治理工程、氢能等方面提供工程系统整体解决方案。公司是细分领域中具有丰富工程总承包经验和突出技术创新能力的骨干企业之一,经过多年发展,积累了丰富的客户资源,树立了良好的市场品牌,目前业务已拓展至电力、港口、冶金、石油、化工、煤炭、建材及采矿等多个行业,项目遍及全国各地及海外十余个国家。

  本公司的物料输送系统工程业务以系统研发设计和工程总承包为龙头,以核心高端物料输送和装卸装备研发制造为支撑,为电力、港口、冶金、石油、化工、煤炭、建材及采矿等行业提供物料输送系统工程的整体解决方案。随着智能化的快速发展,公司正在推进物料输送和装卸装备无人化和系统智能化的研发和实施,借助多年物料输送系统设计和总包经验,提供后续智能化、无人化改造和运维保障服务。由于环保要求不断提高,公司逐步展开输煤系统综合治理及改造业务。此外,公司也在积极布局一带一路沿线项目,开拓直接面对海外业主的物料输送系统EPC项目。

  本公司自行设计制造的核心物料输送和装卸装备包括环保圆形料场堆取料机、长距离曲线带式输送机、管状带式输送机、装卸船机、堆取料机、新型高效穿越式岸桥、排土机、翻车机、数字化料场管理机器人等,上述产品主要用于环保圆形料场系统、电厂输煤系统、港口码头装卸运输系统等物料输送系统。本公司已取得机械行业(物料搬运及仓储)专业甲级、特种设备制造许可证(起重机械)、特种设备安装改造维修许可证(起重机械)、全国工业产品生产许可证(港口装卸机械)、全国工业产品生产许可证(轻小型起重运输设备)、电子与智能化工程专业承包贰级等物料输送系统工程资质。

  物料输送工程主要以系统研发、设计、装备制造、项目管理为一体,提供智能化、环保型物料输送系统工程整体解决方案和系统运行维护、检修、备品备件等项目全生命周期服务。主要从事环保型圆形料场系统、港口码头装卸系统、电厂输煤系统、长距离曲线带式输送系统、管状带式输送机系统、露天矿半连续开采系统等物料输送工程总承包业务。

  目前,公司成功实施了港口、电力、冶金、采矿、化工、煤炭以及建材等行业的多项物料输送系统EPC项目,积累了丰富的工程项目经验。该业务在国际市场也取得较大发展,业务遍及几内亚、印度、印尼、菲律宾、柬埔寨、澳大利亚等国家和地区。

  该项业务的采购主要包括原辅材料、附属设备采购以及必要的建安施工分包。根据项目来源、标的金额的不同,将采购方式分为招标采购、询价采购、竞争性谈判采购、单一来源采购、规模采购、自有产品采购和方式采购等,遵循“公开、公平、公正、诚实信用”的原则,依据《招标采购管理办法》《非招标采购管理办法》《供方管理办法》等制度,控制项目成本,同时确保采购产品和服务的质量。

  物料输送装备生产是物料输送系统工程业务的核心环节之一。本公司根据业主需求以及设计方案,由曹妃甸重工、重工机械等子公司负责实施生产。首先由事业部根据项目需求编制产品需求计划,内容包括项目名称、设备名称、生产开始时间、交货时间等,并与设备制造技术协议或技术规范一并交给各子公司的生产计划部门;然后由各子公司的生产计划部门根据产品需求计划及技术协议制定详细的生产计划并组织生产。

  本公司一方面以EPC项目带动物料输送装备的销售,另一方面通过加强制造能力,以研制的高品质物料输送装备提高EPC项目整体质量,两者相互促进,使得公司的物料输送系统工程业务在业内拥有较高的市场认知度。

  本公司的热能工程业务专业从事管道工程、空冷系统研究、设计、供货、安装、调试和总承包服务,为在运行机组综合效能提升、节能降耗、灵活性改造提供整体解决方案,业务范围涉及火电、核电、石油化工、煤化工等领域。公司热能工程业务以工程设计、项目管理为核心,以加工厂为基础,积极参与国内外市场竞争,为客户提供全方位服务和解决方案。

  本公司具有电厂热力系统、管道系统、空冷系统的设计能力,可开展发电机组能效提升的技术经济性分析、管道流动和传热的数值模拟分析、空冷岛数值模拟分析以及相关的工程设计和技术服务工作,已取得GC1级、GCD级压力管道设计资格证书、美国机械工程师学会ASME(S)证书等热能工程资质。

  本公司开展电站四大管道系统业务不仅提供管材、管件采购、管材管件配管加工制造成套供货,而且还为业主提供管道系统优化设计咨询服务。公司承揽的成套系统供货项目,相关的工厂化加工配制业务由子公司河南华电予以实施。

  综合能效提升及灵活性改造业务依托自身多年在动力管道、空冷设计、热力系统设计等方面积累的丰富经验,针对火电机组运行中存在煤种适应性差、设备老化、可靠性低、能耗高、厂用电高等实际问题,开展综合能效提升技术研究与应用推广。从系统参数提升、锅炉燃烧优化、锅炉烟风系统优化、汽轮机通流改造、冷端节能等环节入手开展火电机组先进节能降耗技术及应用研究,主要采取“系统诊断、方案制定、工程实施”模式,按照“一厂一策”思路,为火电机组节能降耗提供“菜单式、定制化”能效提升服务。

  热能工程业务采购的主要方式包括竞争性谈判采购、询价采购、单一来源采购、自有产品采购和委托招标采购等。

  本公司热能工程业务主要针对火力发电企业。公司以北京为中心,构建向全国辐射的销售网络,通过主动与客户进行沟通交流,对已履约客户进行定期回访等途径维护客户关系,目前已与中国华能集团有限公司、中国大唐集团有限公司、中国华电集团有限公司、国家能源投资集团有限责任公司、国家电力投资集团有限公司、国投电力(600886)控股股份有限公司、华润(集团)有限公司等国内大型发电集团以及部分地方电力投资集团和信发、魏桥等大型民营企业建立了良好的合作关系。

  公司高端钢结构工程业务是以高端钢结构的新产品、新技术的设计研发和工程总承包为龙头,业务范围涵盖钢结构的工程系统设计、技术研发、新产品制造与安装、工程总承包服务,产品包括风电塔架、光伏支架、工业重型装备钢结构、空间钢结构及新型空间结构体系(可应用于煤场封闭)等,涉及电力、化工、冶金、矿山、民用建筑等领域,在电力等工业领域具有较高的品牌认知度。高端钢结构工程业务还为物料输送系统工程、热能工程、海洋工程等业务提供新型空间结构体系、钢结构栈桥、空冷钢结构、风电塔架、光伏支架等产品,是本公司主要业务板块协同发展的重要支撑。

  本公司已取得轻型钢结构工程设计专项甲级、中国钢结构制造企业资质证书(特级)、钢结构工程专业承包壹级、机电设备安装工程专业承包企业资质证书()、环境工程设计专项(物理污染防治工程)甲级、环保工程专业承包叁级等钢结构工程资质。

  公司高端钢结构工程业务电站钢结构、石化主装置钢结构、风电塔架、新型空间结构、空间钢结构、光伏支架产品为自有产品,采购的主要内容为原材料的采购,包括钢材、螺栓、油漆、焊材、配件等。采购模式为通过竞争性谈判、询价等采购方式,充分竞价确定供应商。空间钢结构EPC项目的安装施工标段,根据项目的情况采用委托招标、竞争性谈判和询价采购的方式,选择满足相应安装施工资质要求的承包单位进行分包。

  公司通过收集业主在公开媒体发布的工程信息、通过公司客户群和业务关系单位介绍信息等获取业务信息,并按客户要求准备相应材料及报价,以获得客户订单。同时在项目执行过程中,持续重视客户维护,以建立长期合作关系。

  公司致力于成为国内一流的海上风电工程系统方案提供商,自开展海上风电业务以来,与行业内众多公司进行技术交流与合作,掌握了海上风电场设计、设备制造、工程施工等多个环节的关键技术。通过汲取欧洲20多年海上风电发展的技术和经验,并充分结合国内风场的实际情况,制定出一整套适合国情的、以单桩基础和分体式安装为典型技术路线的海上风电建设施工方案。

  本公司已取得电力行业工程设计(风力发电)乙级资质、港口与航道工程施工总承包贰级、电力工程施工总承包叁级资质、中国钢结构制造企业资质证书(特级)、承装(修、试)电力设施许可证四级等,拥有从事海上风电工程EPC总承包的设计、施工资质和“华电1001”自升式海上作业平台等关键船机设备。

  公司一方面依托自有施工船机设备、临港生产制造基地、其他战略合作伙伴资源等各方面优势,带动海上风电业务施工总承包的销售,同时通过加强施工船机设备的管理,提高其工作效率,严格把控生产制造质量,以提高施工总承包的整体质量,两者相互促进,使得公司的海上风电业务在业内拥有较高的市场认知度。另一方面依托华电集团内项目和国内外设计方面合作伙伴力量,积极筹备EPC模式的实施,已以EPC总承包模式承建广东揭阳海上风电项目。

  公司海上风电业务的采购主要包括原材料的采购、配套施工船机或设备的租赁、必备损耗品的采购以及必要的制造分包等,其中原材料的采购一般归为本公司自有生产基地或制造分包厂家进行采购。根据不同采购标的、金额,公司海上风电业务的采购方式分为询价采购、竞争性谈判采购、单一来源采购、招标采购等。为进一步控制成本、提高采购效率,公司继续加大规模采购范围,并收到较好成效。公司依据《供方管理办法》等制度对供应商进行严格管理。

  海上风电塔架及桩基础的生产是海上风电业务施工总承包中十分关键的环节之一。公司根据业主方提供的设计图纸,由公司自有生产基地负责实施生产,必要时进行分包。公司自有生产基地负责实施生产时,首先由事业部根据项目需求编制产品需求计划,内容包括项目名称、设备名称、生产开始时间、交货时间等,并与设备制造技术协议或技术规范一并交给子公司的生产计划部门;然后由子公司的生产计划部门根据产品需求计划及技术协议制定详细的生产计划并组织生产。

  制造和组装完成的桩基础及风机塔架通过租赁的运输驳船运至项目施工现场,主要利用本公司自有的“华电1001号”、长期租赁的“振江号”两艘自升式风机安装平台、长期租赁的“华电中集01”半潜式起重船及合作伙伴的其他配套船机设备完成打桩和风机安装施工。

  工业噪声治理业务以噪声控制新技术、新产品研发为龙头,以电厂噪声控制系统设计为支撑,坚持自主创新、协同发展,将公司打造成工业噪声控制领域领先的系统方案解决商。公司以燃气电厂噪声控制技术及降噪设备的研发为引领,研发具有自主知识产权、核心技术的降噪技术和产品,开发完善具有华电重工特色的噪声治理系统解决方案。在技术上完成了余热锅炉噪声源头控制技术、管道蒸汽阀门噪声源头控制技术、高效环保机力通风冷却塔的三维多场耦合分析技术、塔群回流扰流空气动力场技术、噪声建筑结构一体化技术,在产品上完成了部分新产品的研究和应用,同时新技术和新产品可推广和应用到电厂噪声治理上,例如在杭州华电半山去工业化改造项目冷却塔改造、主厂房美化、全厂噪声治理等进行示范应用,以上新技术、新产品均处在国内领先地位。依托公司的噪声治理、建筑结构的系统集成优势,将噪声业务扩展至与噪声治理与环保型机力通风冷却塔、厂房建筑结构一体化相结合的模式,全面提供噪声治理系统解决方案与技术服务。在燃气、燃煤电厂噪声治理基础上,逐步开拓电网、轨道交通、石化等领域噪声治理市场。本公司已取得环境工程专项设计(物理污染防治工程)甲级资质、环保工程专业承包资质、建筑行业(建筑工程)乙级工程设计资质等工业噪声治理工程资质。

  以噪声控制新技术、新产品研发为龙头,以电厂噪声控制、建筑结构设计为支撑,集成与噪声治理密切相关的钢结构主厂房、建筑结构等业务,为客户提供专业、科学、经济高效的系统解决方案和高品质的产品,实施从现场测试、咨询、方案设计、施工图设计、产品设计及制造、安装、调试、验收一体化服务,致力于成为工业噪声控制领域国内领先的系统方案解决商。公司专业齐全,建筑、结构、噪声专业共同发展,噪声治理技术可以应用于工业与民用建筑领域,通过噪声治理业务发展建立建筑、结构、噪声一体式EPC模式。

  公司噪声治理业务的采购主要包括原辅材料、成型产品采购及施工分包。原辅材料包括吸音棉、阻尼、钢材、金属板材等,成型产品包括隔声门、隔声窗、消声器等。根据不同采购标的、金额,采购方式主要包括询价采购、竞争性谈判采购、招标采购等。建立了噪声治理产品采购数据库,可快速查询、比较各个供应商及各产品的近期价格水平;扩大合格供应商资源,优化整合,打造噪声治理业务优质、稳健的产业链,优化设计,降低采购成本、提高效益。

  公司坚持服务于国家绿色低碳能源转型发展需求,围绕氢能产业发展需要,努力巩固和加强自身核心产品与系统集成能力,准确把握氢能技术创新发展方向,以可再生能源制氢和氢能高效利用为重点,以“产学研用”为路径,持续强化核心材料、关键设备的技术研发与产业化应用,努力打造绿氢制、储、用产业链条,依托能源大基地布局、增进产业协同发展、推动科技创新引领、加强产业链构建等多种方式,积极打造并拓展“1+1+N”模式,支持新能源产业高质量发展,以绿色低碳助力我国新型能源体系构建。

  公司以事业部、技术研发中心为氢能业务开发与技术研究的主要承载主体,开展包括技术咨询、方案策划、场景开发、EPC总承包项目建设、装备制造、科研开发等工作。公司承担华电集团“揭榜挂帅”和“十大重点科技项目”任务,成功实施泸定水电解制氢项目,协助推动包头达茂旗、青海德令哈等项目落地,同时对多个项目进行跟踪,业务涉及市政交通、化工、冶金、分布式供能等多个用氢场景。

  氢能业务的采购主要包括原辅材料、附属设备采购以及必要的制造和设计分包。根据项目来源、标的金额的不同,将采购方式分为招标采购、询价采购、竞争性谈判采购、单一来源采购、规模采购、自有产品采购和方式采购等,遵循“公开、公平、公正、诚实信用”的原则,依据《供方管理办法》等制度对供应商进行严格管理,控制项目成本,同时确保采购产品和服务的质量。

  氢能装备生产是氢能的核心环节之一。公司根据业主需求以及自身产业发展需要,由所属子公司负责氢能相关装备、核心材料的生产。

  公司以市场需求为导向,通过新能源项目氢能产业配套项目规划、核心装备配套供应、应用场景开发等多种方式为业主提供支持与服务。在市场开拓过程中,充分发挥自身在装备制造上的特长,不断提高市场人员素质,不断提升市场开拓范围,深化合作交流,促进产业落地和技术成果转化。

  2022年,受地缘局势动荡、极端天气多发、经济下行风险预期增大等诸多不利因素影响,世界经济承受着需求收缩、供给冲击、预期转弱三重压力,经济形势的复杂性、严峻性、不确定性有所上升。面对复杂、严峻的外部环境,以习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团结带领全党全国各族人民迎难而上、沉着应对,统筹国内国际两个大局,平衡发展与安全,加大宏观调控力度,有效应对不利因素冲击,确保我国宏观经济总体稳定,民生保障持续加强,高质量发展收获实效。

  经初步核算,2022年,我国全年国内生产总值1,210,207亿元,较上年增长3.0%。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88,345亿元,较上年增长4.1%,占国内生产总值比重为7.3%;第二产业增加值483,164亿元,较上年增长3.8%,占国内生产总值比重为39.9%;第三产业增加值638,698亿元,较上年增长2.3%,占国内生产总值比重为52.8%。全年最终消费支出拉动国内生产总值增长1.0个百分点,资本形成总额拉动国内生产总值增长1.5个百分点,货物和服务净出口拉动国内生产总值增长0.5个百分点。全年人均国内生产总值85,698元,比上年增长3.0%,全员劳动生产率为152,977元/人,比上年提高4.2%,城镇新增就业1,206万人,超额完成了1,100万的预期目标。经济总量和人均水平持续提高,表明了我国综合国力、社会生产力、国际影响力、人民生活水平进一步提升,意味着我国发展基础更牢、发展质量更优、发展动力更强,证明了我国经济韧性强、潜力大、空间广且长期向好的基本面没有改变。

  2022年,我国全年全部工业增加值401,644亿元,较上年增长3.4%,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较上年增长3.6%。在规模以上工业中,分经济类型看,国有控股企业增加值较上年增长3.3%,股份制企业较上年增长4.8%,外商及港澳台商投资企业较上年下降1.0%,企业较上年增长2.9%;分门类看,采矿业较上年增长7.3%,制造业较上年增长3.0%,电力、热力、燃气及水生产和供应业较上年增长5.0%。在规模以上工业制造业中,化学原料和化学制品制造业较上年增长6.6%,非金属矿物制品业较上年下降1.5%,黑色金属冶炼和压延加工业较上年增长1.2%,通用设备制造业较上年下降1.2%,专用设备制造业较上年增长3.6%,汽车制造业较上年增长6.3%,电气机械和器材制造业较上年增长11.9%,计算机、通信和其他电子设备制造业较上年增长7.6%。全年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利润84,039亿元,较上年下降4.0%。分经济类型看,国有控股企业利润23,792亿元,较上年增长3.0%,股份制企业61,611亿元,较上年下降2.7%,外商及港澳台商投资企业20,040亿元,较上年下降9.5%,企业26,638亿元,较上年下降7.2%。分门类看,采矿业利润15,574亿元,较上年增长48.6%,制造业64,150亿元,较上年下降13.4%,电力、热力、燃气及水生产和供应业4,315亿元,较上年增长41.8%。全年全国工业产能利用率为75.6%。

  2022年,全年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不含农户)572,138亿元,较上年增长5.1%。分产业看,第一产业投资14,293亿元,较上年增长0.2%,第二产业投资184,004亿元,较上年增长10.3%,第三产业投资373,842亿元,较上年增长3.0%。分区域看,东部地区投资较上年增长3.6%,中部地区投资较上年增长8.9%,西部地区投资较上年增长4.7%,东北地区投资较上年增长1.2%。另外,民间固定资产投资较上年增长0.9%,基础设施投资较上年增长9.4%,社会领域投资较上年增长10.9%。年内,各地区各部门扎实推进重大项目的开工建设,加大重点领域补短板、强弱项力度,加快地方政府专项债券发行使用,创新使用政策性、开发性金融工具,固定资产投资保持稳定增长,结构不断优化,投资对稳增长、调结构发挥了比较好的关键作用。

  2022年,全年货物进出口总额420,678亿元,较上年增长7.7%。其中,出口239,654亿元,较上年增长10.5%,进口181,024亿元,较上年增长4.3%,货物进出口顺差58,630亿元,较上年增加15,330亿元。全年对“一带一路”沿线,877亿元,较上年增长20.0%,进口59,461亿元,较上年增长18.7%。全年对《区域全面经济伙伴关系协定》(RCEP)其他成员国进出口额129,499亿元,较上年增长7.5%。

  我国年内2次降准释放长期资金超1万亿元,上缴央行结存利润1.13万亿元,运用再再贴现、中期借贷便利、公开市场操作等多种方式短中长期相结合合理投放流动性,调增政策性开发性银行信贷额度8,000亿元,增强信贷总量增长的稳定性,引导信贷支持实体经济。将普惠小微支持工具的激励资金支持比例由1%提高至2%,推出普惠小微阶段性减息政策,并行实施碳减排支持工具和支持煤炭清洁高效利用专项再,创设施行科技创新、普惠养老、交通物流、设备更新改造专项再,发挥结构性货币政策工具精准导向作用。持续释放市场报价利率改革效能,全年公开市场操作和中期借贷便利中标利率均下行20个基点,1年期和5年期以上市场报价利率分别下行15个、35个基点,巩固了实际利率下降成果。2022年,全年新增人民币21.31万亿元,同比多增1.36万亿元,年末人民币、广义货币(M2)、社会融资规模存量同比分别增长11.1%、11.8%和9.6%,普惠小微和制造业中长期余额同比分别增长23.8%和36.7%。总体看,稳健的货币政策成效明显,有力支持经济回稳向好。

  2022年,人民币对美元汇率中间价最高为6.3014元,最低为7.2555元,242个交易日中114个交易日升值、128个交易日贬值。最大单日升值幅度为1.4%(1008点),最大单日贬值幅度为1.0%(681点)。人民币对美元、欧元汇率贬值,对其他主要货币汇率有所升值。2022年末,人民币对美元、欧元、英镑、日元汇率中间价分别较2021年末贬值8.5%、贬值2.7%、升值2.5%和升值5.8%。2005年人民币汇率形成机制改革以来至2022年末,人民币对美元汇率累计升值18.8%,对欧元汇率累计升值34.9%,对日元汇率累计升值39.5%。银行间外汇市场人民币直接交易成交较为活跃,流动性平稳,降低了微观经济主体的汇兑成本,促进了双边贸易和投资。2022年末,在人民银行与境外货币当局签署的双边本币互换协议下,境外货币当局动用人民币余额887.77亿元,人民银行动用外币余额折合5.51亿美元。总体看,人民币汇率在合理均衡水平上基本稳定,汇率调节宏观经济和国际收支自动稳定器的作用得到了充分发挥。

  公司主营业务涉及的长距离曲线带式输送机、管状带式输送机、卸船机、斗轮堆取料机、环保型圆形料场堆取料机、翻车机、排土机、四大管道、电站钢结构、风电塔筒、光伏支架、集装箱岸桥等由公司子公司负责生产制造,原材料主要是钢材。因此上业主要针对钢铁行业进行分析。

  钢铁行业上游是黑色金属开采冶炼、电力和煤炭行业,下游是机械、房地产、家电及轻工、汽车、船舶等行业。上游原料以铁矿石为主,下业中机械和房地产需求较大。整条产业链的传导作用自下而上,即下游需求影响钢铁产量,进而影响对于上游原料的需求。

  2022年,我国经济在稳增长相关政策的推动下,基建投资和制造业投资保持高位增长水平,带动固定资产投资实现恢复性增长,但房地产投资弱势运行对用钢需求形成持续拖累,钢铁产量呈现减量趋势,社会库存降速趋缓,整体水平低于上年,铁矿石、焦炭、废钢等原料价格明显下移,降低了钢铁生产成本。

  2022年,我国粗钢累计产量101,300万吨,同比减少2.1%,生铁累计产量86,383万吨,同比减少0.8%,钢材累计产量134,034万吨,同比减少0.8%。下游需求方面,房地产行业各项指标持续下降,机械、汽车行业总体保持增长但增幅较小,船舶行业三大造船指标一升两降,主要用钢行业钢材消费强度下降,全年折合粗钢表观消费量9.60亿吨,同比下降3.4%。

  钢铁产量缩减带动原料需求相应减少,铁矿石市场阶段性供需宽松,价格均值有所下降。据兰格钢铁网监测数据显示,2022年,普氏铁矿石价格指数均值120.2美元,同比下降24.6%,中国海关进口铁矿石均价118.2美元,同比下降28.0%。

  2022年,受国外经济环境复杂多变,国内钢材需求减少等因素影响,国内钢材价格呈现震荡下行走势。据兰格钢铁网监测数据显示,2022年兰格钢铁全国钢材综合价格均值为4,726元,较上年全年均值下降719元,同比下降13.2%。

  2022年,在俄乌冲突及其引发的地缘格局演变影响下,俄罗斯、乌克兰、欧盟和欧洲其他国家钢铁生产受到较大影响,中国以外的地区钢铁产量持续下滑,而中国钢铁供应链较为稳定,价格具有相对优势,海外订单指数出现阶段性好转,钢材出口保持了较强的韧性。据海关统计数据显示,2022年,我国累计出口钢材6,732.3万吨,同比增加0.9%。

  受复杂严峻的国际形势、产业链供应链紊乱等因素影响,钢材市场呈现供给减量、需求偏弱、库存上升、价格下跌、收入减少、利润下滑的特点,行业景气度有所下降。由于主要钢铁产品销量减少,毛利率下降,致使2022年以钢铁为主营业务的企业利润普遍下滑。

  公司主要为下业客户在物料输送系统工程、热能工程、高端钢结构工程、海洋工程、工业噪声治理工程、氢能等方面提供工程系统整体解决方案,公司业绩与下业的发展状况及其固定资产投资直接相关。公司下业包括电力、煤炭、港口、冶金、建材、采矿等,近年来,受经济增长放缓、传统工业产能过剩、经济结构调整等因素影响,公司传统业务向电力、港口、煤炭等行业集中,同时为践行新发展理念,推动绿色低碳发展,公司也在积极布局与开拓氢能、智慧港机等新兴业务。现就电力、煤炭、港口、氢能等行业分析如下:

  截止2022年底,全国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发电量8.39万亿千瓦时,同比增长2.2%,全国全社会用电量8.64万亿千瓦时,同比增长3.6%。2022年全国新增发电装机容量2.0亿千瓦,其中新增非化石能源发电装机容量1.6亿千瓦。

  2022年,全国全社会用电量8.64万亿千瓦时,同比增长3.6%。第一产业、第二产业、第三产业累计用电量分别同比增长10.4%、1.2%、4.4%,城乡居民生活累计用电量同比增长13.8%。2020年以来,第一产业用电量连续三年保持两位数增长,主要得益于乡村振兴战略全面推进,农业农村生产方式转变,叠加近年来农村电网持续改造升级,推动农业农村电气化水平持续提升。高技术及装备制造业用电量同比增长2.8%,高于同期制造业平均水平1.9个百分点,其中光伏设备及元器件制造、新能源车整车制造行业全年用电量同比增长超过70%,医疗仪器设备及器械制造、航空航天器及设备制造等行业用电量实现两位数增长,电气机械和器材制造业、医药制造业、计算机/通信和其他电子设备制造业用电量同比增长超过5%,我国制造业转型升级的内生发展动力依然较为强劲。在高载能行业方面,化学原料和化学制品制造业用电量同比增长5.2%,有色金属冶炼和压延加工业用电量同比增长3.3%,黑色金属冶炼行业用电量同比下降4.8%,非金属矿物制品业用电量同比下降3.2%,水泥行业用电量同比下降15.9%。在新型服务业用电方面,充换电服务业用电量同比增长38.1%,电信、广播电视和卫星传输服务业用电量也保持了两位数增长。随着我国城镇化、电气化水平持续提升,近年来城乡居民生活用电量保持较快的增长速度,“十三五”以来我国城乡居民生活用电量年均增速为9.1%,高于同期全社会用电量年均增速3个百分点。

  根据国家能源局发布的2022年全国电力工业统计数据,全国累计发电装机容量25.6亿千瓦,同比增长7.8%,其中,水电装机容量4.1亿千瓦,同比增加5.8%,火电装机容量13.3亿千瓦,同比增加2.7%,核电装机容量0.6亿千瓦,同比增加4.3%,风电装机容量3.7亿千瓦,同比增加11.2%,太阳能发电装机容量3.9亿千瓦,同比增长28.1%。全国新增发电装机容量2.0亿千瓦,其中,水电新增装机容量0.24亿千瓦,同比增加1.6%,火电新增装机容量0.45亿千瓦,同比减少9.5%,风电新增装机容量0.38亿千瓦,同比减少21.0%,光伏新增装机容量为0.87亿千瓦,同比增加60.3%。

  2022年,全国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发电量8.39万亿千瓦时,同比增长2.2%,其中,规模以上工业企业火电发电量同比增长0.9%,水电发电量同比增长1.0%,核电发电量同比增长2.5%。全口径并网风电发电量同比增长16.3%,太阳能发电量同比增长30.8%。全口径非化石能源发电量同比增长8.7%,占总发电量的36.2%,较上年提高1.7个百分点。全口径煤电发电量同比增长0.7%,占总发电量的58.4%,较上年降低1.7个百分点。煤电仍是当前我国电力供应的最主要电源,特别是在来水明显偏枯的三季度,全口径煤电发电量同比增长9.2%,较好地弥补了水电出力的下降,充分发挥了煤电兜底保供作用。在发电设备利用小时方面,火电设备利用小时同比降低65小时,水电设备利用小时同比降低194小时,核电设备利用小时同比降低186小时,风电设备利用小时同比降低9小时,太阳能发电设备利用小时同比提高56小时。

  煤炭主要应用于电力、钢铁、水泥、化工等行业,既有能源属性,也有化工属性,其中电力行业是重要的下业,煤炭清洁利用是利润的主要增长点。煤炭行业是典型的周期性行业,行业景气度与宏观经济和投资密切相关,下业的景气程度直接影响着煤炭行业需求,进而影响行业供需关系,导致价格和产量的变化,而煤炭企业利润的变化也会对其开工、增产能形成反作用,进而影响行业整体的供给水平。

  2022年1月,国家发改委、国家能源局联合印发《关于加快建设全国统一电力市场体系的指导意见》,要实现电力资源在全国更大范围内共享互济和优化配置,加快形成统一开放、竞争有序、安全高效、治理完善的电力市场体系。2022年2月,国家发改委印发《关于进一步完善煤炭市场价格形成机制的通知》,明确中长协价格合理区间,表示将运用《价格法》调控煤炭市场价格,进一步加强电煤中长期合同签订、履约和监管工作,要求电煤中长期合同实现发电供热企业全年用煤量签约、电煤中长期合同月度履约率以及执行国家电煤中长期合同价格政策的“三个100%”。上述政策措施对促进煤价理性回归起到积极作用。另,我国大力发展清洁能源发电,能源结构已发生较大变化,电煤需求增速趋于平缓。

  在煤炭长协保供政策以及产能释放影响下,我国煤炭企业生产积极性较高,叠加铁路运力提升,港口煤炭中转作业增加,带动我国煤炭产量大幅增长。2022年,我国全年原煤产量45.6亿吨,同比上涨10.5%。

  国际煤炭市场受地缘冲突等因素影响,供应紧张,进口煤减量明显,原煤进口29,320万吨,同比下降9.2%。

  港口主要服务于航运产业,航运对应的干散货(铁矿石、煤炭、粮食)、油料(成品油、原油)、集装箱运输(机械设备、纺织服装、家电、轻工)都由对应的港口设施完成装卸。供给方面,我国的港口群主要集中在环渤海地区、长江三角洲地区、东南沿海地区、珠江三角洲地区、西南沿海地区。需求方面,集装箱需求主要看全球市场,干散货与原油需求主要看我国市场。

  根据交通运输部统计数据,2022年全国港口共完成货物吞吐量1,568,453万吨,同比增长0.9%,外贸货物吞吐量460,728万吨,同比减少1.9%,集装箱吞吐量29,587万TEU,同比增长4.7%。其中,沿海合计全国货物吞吐量1,013,102万吨,同比增长1.6%,外贸货物吞吐量412,719万吨,同比减少1.5%,集装箱吞吐量26,073万TEU,同比增长4.6%,内河合计全国货物吞吐量555,351万吨,同比减少0.3%,外贸货物吞吐量48,009万吨,同比减少5.7%,集装箱吞吐量3,515万TEU,同比减少5.2%。集装箱、煤炭、铁矿石、矿建材料和石油制品仍是我国港口吞吐量的五大主要货类,合计完成吞吐量97.7亿吨,占总吞吐量的75.6%。重点区域港口货物吞吐量增长出现分化,环渤海、长三角和东南沿海港口吞吐量稳步增长,珠三角和西南沿海港口吞吐量出现下降。

  港口机械细分行业主要涉及港口集装箱的装卸和搬运,包括岸边集装箱起重机(岸桥)、集装箱龙门起重机(场桥)等。其中岸边集装箱起重机是港口码头用于从运输船舶上装卸集装箱,集装箱龙门起重机用于在港口码头或集装箱堆场内堆放物料及运输货物。此外,还涉及散货装卸机械设备,包括散货装船机、卸船机、堆料机、斗轮堆取料机及翻车机等。据统计,2010-2020年,全球港口岸桥数量年均增长4.3%。其中,新兴市场岸桥数量年均增速为6.6%,成熟市场岸桥数量年均增速为3.5%。

  2019年5月,交通运输部等七部门发布《智慧航运发展指导意见》,提出到2020年年底,我国将基本完成智慧航运发展顶层设计,到2025年,突破一批制约智慧航运发展的关键技术,成为全球智慧航运发展创新中心,到2035年,较为全面地掌握智慧航运核心技术,智慧航运技术标准体系比较完善,到2050年,形成高质量智慧航运体系,为建设交通强国发挥关键作用。智慧港口是智慧航运的重要环节,主要是利用新一代信息技术将港口相关业务和管理创新深度融合,使港口更加集约、高效、便捷、安全、绿色,实现港口从口岸监管、港口物流、港区发展到港区商务、港区运营及港区创新的智能化发展。近年来,我国沿海大型枢纽港口在智慧港口的规划与建设方面加快了步伐。

  氢能在工业深度脱碳、交通以及跨季节储能领域可以很好地发挥与电力互补的优势,目前我国每年氢气消费量超过3,000万吨,在碳中和的大背景下,氢气消费量中远期有望突破1亿吨。从我国的氢能战略看,当前需要重点突破交通领域关键设备和材料技术以及国产化应用,再通过交通领域的应用带动储运环节发展,形成螺旋上升的发展驱动力,最终推动可再生能源制氢后的终端需求市场成熟,进而使可再生能源制氢实现快速发展。在交通领域外,目前绿氢化工、绿氢冶金等绿氢消纳方式也在蓬勃发展,为绿氢的消纳提供了更多的途径。

  在氢能支持政策方面,国家发改委和国家能源局联合印发《关于完善能源绿色低碳转型体制机制和政策措施的意见》,基于我国氢能发展现状,在氢能交通应用、基础设施、人才培养和氢能多领域应用的技术标准制定方面为氢能快速发展指明方向;国家能源局印发《2022年能源工作指导意见》,进一步强调氢能在能源改革创新中的重要作用,将氢能逐步融入国家经济;《中华人民共和国第十四个五年计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纲要》将氢能与储能视为战略新兴产业,确定在氢能与储能等前沿科技和产业变革领域,组织实施未来产业孵化与加速计划,谋划布局一批未来产业;国家发改委、国家能源局联合发布《“十四五”新型储能发展实施方案》《氢能产业发展中长期规划(2021—2035年)》,首次明确了氢的能源属性,氢能是未来国家能源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充分发挥氢能清洁低碳特点,推动交通、工业等用能终端和高耗能、高排放行业绿色低碳转型,同时明确氢能是用能终端实现绿色低碳转型的重要载体以及战略性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重点发展方向,对氢能做了15年长远规划,制定了三个五年维度的发展目标;国家发改委等九部门印发《“十四五”可再生能源发展规划》,绿氢规模化应用成为政策层面鼓励的方向,提出推进化工、煤矿、交通等重点领域绿氢替代,推广燃料电池在工矿区、港区、船舶、重点产业园区等示范应用,统筹推进绿氢终端供应设施和能力建设,提高交通领域绿氢使用比例;工信部、发改委、科技部、生态环境部、应急部和能源局联合发布《关于“十四五”推动石化化工行业高质量发展的指导意见》,指出发挥碳固定碳消纳优势,有序推进石化化工行业重点领域节能降碳,推进炼化、煤化工与绿电、绿氢等产业耦合以及二氧化碳规模化捕集、封存、驱油和制化学品等示范。

  2023年1月16日,国际能源署(IEA)在京召开《全球氢能评论2022》中国发布会,报告指出,各国净零排放承诺与全球能源危机进一步加速了氢能产业发展。当前氢能已被广泛认为是应对气候变化目标实现的重要选项。数据显示,2021年,全球的氢能需求进一步增长至9,400万吨,在全球终端能源消费总量中占比达到约2.5%。报告进一步指出,2021年,多数氢能需求仍是由未配套CCUS的化石燃料制氢供应的。低碳排放氢的产量仅不足100万吨。报告认为,要兑现各国政府的现有气候承诺,2030年,全球低排放氢的年产量需要达到3,400万吨,要在2050年达成全球净零排放,2030年全球低排放氢的年产量需要达到1亿吨。

  在氢气供需关系方面,2022年我国高纯氢价格震荡下跌,预计全年均价为3.03元/立方米,同比降幅达到5%,其中,山东地区氢气价格同比下跌10.3%,广东地区氢气价格同比下降21.8%。在我国工业副产气产能支撑下,商品氢供应继续增加,但受全球不确定因素影响,氢需求增速不及供应增速,抑制了商品氢的产能释放。2022年,我国氢燃料电池汽车销量增加至约2,895辆,同比增长135%。从销售的城市看,以北京、山东、上海等燃料电池城市群为主,一方面城市群氢能发展政策相对明朗和全面,可以为氢能产业发展提供政策和资金支持;另一方面城市群的相关配套设施布局相对较快,可以为氢能产业发展提供后勤保障。从销售车型看,以重卡、轻卡、客车为主,主要考虑到目前氢能应用商业化仍存一些技术和成本瓶颈,目前以园区物流运行及点对点公交为主。

  在氢能材料方面,产业链各细分领域国产化替代趋势明显,国产质子交换膜市场与国产催化剂市场占比稳步提升,国产气体扩散层实现小批量供货,氢循环系统、空压机等基本实现国产化,金属板涂层加工逐步向国产品牌倾斜,国产燃料电池测试设备自主品牌已在抢夺进口品牌的市场份额。

  一是积极推进业务转型升级,顺应能源产业发展趋势,实现从以火电项目为主向火电、新能源、清洁能源和节能环保项目全面发展的转变。

  二是强化科技创新,打造创新体系,在关键核心领域实现重大突破,运用市场化机制激励企业创新,全面提升企业创新能力,紧扣产业链供应链部署创新链,不断提升科技支撑能力,加快高校创新体系与企业创新体系、产业创新体系的互动融合,统筹衔接基础研究、应用开发、成果转化、产业发展等各环节。

  三是加快走出去步伐,以国家“一带一路”战略、华电集团和华电科工海外发展战略为契机,依托优势业务和产品装备,大力开拓海外市场,推动市场国际化,积极引进国际先进技术,构建企业新一代产品技术平台,实现技术国际化。

  四是推动产融驱动,以上市公司平台为依托,以做大做强为原则,围绕产业链及价值链关键环节,寻求并购整合,推动业务快速发展,打造“产融”重工。

  五是推动管理创新,围绕业务发展坚持管理的持续改善,基于国企改革政策和方向深化国企改革,提高上市公司质量,根据战略发展开展组织模式创新,实现组织的战略匹配与升级。

  六是开展智慧业务升级,围绕“智能化、数字化、环保高效”主题,推进业务升级换代,夯实产业发展平台,利用两化融合打造“数字”重工。

  公司作为工程系统方案提供商,业务体系完整,人才结构合理,专业及资源协同优势明显,凭借领先的技术研发实力、创新能力以及良好的项目业绩和丰富的客户资源,不断赢得竞争优势。

  公司形成了集系统设计、工程总承包以及核心高端装备研发、设计、制造于一体的完整业务体系。公司突出的系统设计及核心技术产业化能力,促进公司将核心竞争力成功地延伸至核心装备制造领域,保证公司能够生产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核心装备。核心装备的研发制造实力对公司项目总承包业务的开展形成了支撑,在促进工艺流程优化、降低成本的同时,也避免了核心技术的流失,进一步提升了本公司在项目总承包领域的技术优势。凭借完整的业务体系,公司能够为客户提供物料输送系统工程、热能工程、高端钢结构工程、海上风电工程、噪音治理工程、氢能的整体解决方案,使得工程建造效率更高、质量更好、投资更低,确保公司顺应综合工程项目规模不断扩大、对项目管理能力要求不断提高的发展趋势。

  本公司高度重视技术研发及创。


相关标签:
热门产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