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资讯
NEWS
新闻资讯
NEWS
联系我们
Contact us

联系人: 开元

手机: 13862166392

电话: 0512-69211699

邮箱: kaiyuan@qq.com

地址: 开元体育广东省广州市天河区88号

开元动态

开元28岁到86岁跨越三个世代东风人共有的“汽车梦”

作者:小编 点击: 发布时间:2024-09-22 21:31:19

  开元28岁到86岁跨越三个世代东风人共有的“汽车梦”五金对于现在飞速发展的社会群体,尤其是年轻人来讲,五十年前的中国是什么样子大概只存在于影像资料中。然而,在十堰,28岁的青年却与86岁的老人分享着同样的“汽车梦”,随着东风公司建设50周年重走500公里汽车长廊在十堰启程,我们得以在10位老中青三代见证人身上,探寻到了我国汽车制造五十年间的发展历程。

  今年已经86岁高龄的李根祥老人,在见到“寻根”而来的访问人群时,精气神儿十足,语言逻辑十分清晰,不时纠正引导人对于久远年份表达的差异之处,为在场的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李根祥老人回忆到:“我是1966年8月底从‘一汽’来到‘二汽’分配到基建办公室, 1971年来到化油器厂,一直到1993年11月退休,在二汽工作了27年,在这27年里有两段经历让我倍感自豪至今难忘。一个是参加了二汽厂址总体布置现场审查会议,另一个就是参加了二汽开工奠基典礼。”

  李根祥老人可以说见证了东风集团从“襁褓”出生到如今枝繁叶茂的全部时光。1966年,在东风选址之初,正是李根祥老人这样的开拓者,考察了40多个山头,讨论了“东”、“西”、“中”三条路线,最终敲定了从白浪到黄龙的“东方案”,为现在的东风布局打下了坚实的基础。在建设初期,生产路线、产品定位都尚未可知,正是李根祥老人这样的开拓者,经过调查以及细致的规划书,争取到了化油器项目,找到为祖国建设添砖加瓦的正确方向。

  1986年12月28日,公司举行“六五”技改项目竣工验收仪式,该技改项目,引领了国内汽车零部件行业的转变之路,荣获了国家经委颁发的《技术进步先进企业奖》,受到了政府领导的重视与访问。该技改不仅是提高了生产技术水平和经济效益,更是在观念上拓宽了思路,我国零部件企业开始放眼世界,紧盯先进技术和管理,走上技术、管理的创新之路。李根祥老人总结到:“我很感慨在这里20多年的工作,建设者建设了二汽,二汽培育了建设者,建设者与二汽共同成长成熟”。

  第二位带我们见证东风50年发展路的成时举老人是东风锻造有限公司铸造二厂的一位退休职工,今年已经82岁的成时举老人身体康健,精神面貌十分饱满。成时举老人回忆到:“我是1967年正式从一汽调入二汽,我到62厂来的时候还没有结婚,现在变成82岁的耄耋之人了”。

  建厂之处便来到东风的时成举经历了“开荒时期”艰苦条件,并一步一步将艰苦奋斗成“甘露”。50年间,时成举老人与东风一起,经历了从计划经济时代到市场经济时代的跨时代转变。面对市场经济的到来,东风人及时转变观念,跑步进入市场。为了记录自己与东风一步步走来50年间的变化,时成举老人作了名为《创业》的诗歌一首,并在现场感慨到:“我们年轻人人,一代更比一代强,一代更比一代聪明,干的的确又比我们好,所以我们感到非常高兴。现在我们固定资产有3266亿,而且轿车、都有,完全超过我们当时设计的思想”。拥有着浓浓东风情怀的成时举老人仍坚持退休不退岗,离岗不忘厂,继续发挥着自己的余热。

  如果说有什么能够直观的勾起人们对于过去的回忆,那必然离不开陪伴着东风人一路走来的各种物件。来自东风商用车有限公司车辆工厂的退休职工李成业,便为我们展示了自己收藏的多种老物件。1969年,李成业跟随着父亲从“楼上楼下,电灯电话”的良好居住环境搬到了山城十堰,第一晚面对着屋内晃动的煤油灯似的马灯,李成业彻夜未眠。但在父亲讲明东风作为军工企业,必将为祖国发展提供巨大助力的教导后,李成业便踏实走上了在东风奋斗的道路。

  李成业通过自己收藏的当时的肉票、粮票、电视机、纪念杯、夯土工具以及几张珍贵的老照片,向我们展示了东风从一片荒地到现在为社会共提供近4000万辆车辆,商用车与乘用车、重中轻型全覆盖的全能车企一路走来的建设之路,更展示出了东风人代代相传的奋斗精神。

  东风集团作为涵盖商用车、乘用车到全车型覆盖的企业,拥有着强大的零部件生产与研发能力。而零部件中的“小巨人”,亦涌现着一批见证人,见证着东风一路发展的细节之处。其中,更名6次的东风延锋,建厂初期由16名员工增加到700余人,主营业务超过15亿元,成为东风零部件顺应时代发展,积极转型升级的典型。

  在东风延锋(十堰)汽车饰件系统有限公司园区内,我们见到了见证其六次更名的建筑六角亭。六角亭下,原东风延锋副总经理杜朝阳向我们讲述了东风延锋前三次更名的故事。杜朝阳回忆到,东风延锋成立于1969年8月,建设初期,生产以木材为原料的汽车底板、垫木、栏板条等木质零件,当时吃的是木材饭。在1992年,木材加工厂更名为非金属零件厂,开始向市场发展前景广阔的汽车内外装饰进军,及时调整了产品结构,同时期开辟了东风集团的轿车业务先河。

  东风延锋的第二次更名发生于1996年,由非金属零件厂转制更名为东风汽车非金属有限公司,由工厂体制的专业生产厂向市场经济条件下的公司化体制迈进。2001年,东风延锋更名为东风汽车内饰件有限公司。揭开了其产品结构和发展战略调整的开端。

  谢拥军是一名“东风二代”,对于自己收集卡片的爱好,他说到:“东风不仅是一个生产汽车的企业,同时还提供了很多服务,从很多明信片、电话卡、、医疗卡、出入证卡、购物卡,上面都有东风字样和双飞燕的标识,只要一看到这个就感到特别亲切。有一种感情在里面倾注了,所以我特意收集它,慢慢积攒它,积攒一张卡片其实也就积攒了一份东风感情”。

  东风公司的诞生地在十堰,十堰号称东风的延安,十堰市与东风是紧密相关的。东风从十堰出发,一步一步发展,发展到襄阳,又到了武汉,由百里车城形成千里汽车走廊,从一张张、电话卡再到饭卡,东风在拥有完整的汽车生产链之余,还建设起了完善的教育系统、医疗系统、生活服务系统。谢拥军表示:“特别感谢老一辈创业基础,没有他们良好的创业基础,就不会有我们今天的大发展”。

  据“坊间传言”,东风延锋(十堰)汽车饰件系统有限公司总经理陈龙湘是一位“执拗”之人。据说,1996年陈龙湘在西安理工大学毕业后,放弃了之前分配的工作岗位,并赔款两千元“巨款”,毅然决然投入到东风汽车内饰件有限公司的怀抱搞建设。20世纪初正是技术升级换代的年代开元,跟不上时代必然会遭到淘汰,当时公司从国外引进的KIEFEL高频焊接机,开启了向技术制造转型升级的大门,而技术制造之路,则少不了以陈龙湘为代表的技术人才的贡献与努力。

  陈龙湘为我们讲述了东风延锋后三次的改名经历,阐述了其在转型与科技升级道路上的华丽蜕变。2002年,东风汽车内饰件有限公司并入东风电子科技股份有限公司,更名为东风科技汽车饰件系统公司,淘汰木制产品业务,集中发展汽车内外饰系统产品,实现了产品结构的重大跨越。2005年,正式更名为东风伟世通(十堰)汽车饰件系统有限公司,借助合资平台和技术,成功迈入了公司中高端乘用车市场。

  2016年,由于合资股权发生变化,公司更名为东风延锋(十堰)汽车饰件系统有限公司。经过6次更名后,东风延锋完成了对于产品以及发展模式的转型升级,今年东风延锋的实现营业收入预计将达到16亿元,成为了东风零部件典型的“小巨人”企业。正是拥有陈龙湘为代表的具有知识储备,与时俱进的知识分子,东风集团才能在各项转型“阵痛”中找准方向,迅速适应市场需求,成为乘商并举的龙头汽车制造企业。

  经过了引进国外生产工具和技术的快速发展期,如何摆脱对国外技术的依赖,自主研发成为了我国汽车工业的重要突破点。东科克诺尔公司司务委员、原公司副总经理薛大维作为从基层技术员一步步走到ABS产品总设计师的技术研发群体代表,扛起了我国汽车产业自主研发的旗帜。1983年大学毕业分配到东风公司化油器厂之初,薛大维从基层技术员开始,踏实研发,见证了ABS自主研发的全过程。

  薛大维回忆到,经过东风电子科技股份有限公司的充分酝酿和科学决策,决定让公司走向“专业化,系统化”的商用车制动系统公司的发展方向,将常规制动产品向系统化模块化整合,战略产品发展上向高端电子方向迈进。2000年开始筹备开发ABS项目,组建了ABS的项目开发团队,由此公司正式走进“产品转型期”。

  为了与国际先进技术接轨,2015年,公司与德国克诺尔公司合资合作,使其产品更加丰富,横向由制动产品向转向系统、自动变速箱操作系统、发动机空压机、EGR,电子空气悬挂产品,纵向上由制动产品向线控制动(EBS),(智能)主动安全制动(ESC),智能驾驶AEBS、ADAS方向延伸,从而将东科克诺尔公司打造成为中国商用车客户提供全方位,多品种的先进安全、智能汽车系统产品的全能企业。

  无论是技术上的升级还是产品国际化转型,其最终的生产终究要落实达到人身上开元,这也就要求人员管理也要跟的上公司的“国际化”步伐。东科克诺尔公司执委会秘书秦芬作为人员管理的代表,清清楚楚感受到了公司合资后带来管理思维上的巨变。

  秦芬便总结了公司人员管理上的三大变化:“首先,我们员工的思维和眼界更加开放,中德合资给我们带了新理念、新知识、新管理,促使大家不断突破自我、顺应变革。而网络系统的应用和老生产线升级改造、新生产线建设,在提高产能的同时,工作效率也不断提升。另外,员工招聘、岗位晋升的机制更加灵活,再加上克诺尔集团内部资深管理和技术人才支持,公司人才队伍愈发年轻化,创造力十足”。

  值得注意的是,实施组织机构优化后,以CoC(产品竞争力中心)为核心的组织形式,激发了整个产品线上的相关员工的责任感和使命感,从而带动了从研发、采购、制造、销售各个环节的全价值链管控水平的提升,东科克诺尔的人才队伍与竞争优势日益壮大。

  50年间,在大方向转型的同时,车间生产的终端制造也有着翻天覆地的变化开元。劳作于生产第一线的东风延锋(十堰)汽车饰件系统有限公司模块装配班班长陶红梅,则为我们讲述了东风延锋终端生产的升级与转变。陶红梅讲述到:“板链线年,在木材加工车间,它起初是条手动轨道线台左右,随着销量不断增加,公司在原有手动线年建造了板链线,并完善了电子防错系统,班产量有30台增加至现在的176台。2018年,AGV生产线投入生产 ,以智能AGV作为生产线动力,承载着新一代东风商用车仪表板模块的装配任务”。

  对于东风,陶红梅有着发自心底的热爱,她讲述到:“高温假之前天气很热,员工们自发买西瓜、买葡萄,休息之余在班组园地进行分享,虽然事件很小很小,但体现了我的班组我的家,相亲相爱的一家人的氛围,为后期班组各项工作的顺利的开展夯实了基础”。正是像陶红梅一样的一线工作者,用自己的努力紧跟时代升级步伐,以厂为家,不断为“东风大家庭”的转型升级贡献着自己的力量。

  2013年加入到东风延锋的东风延锋(十堰)汽车饰件系统有限公司计划保障部副部长赵厚利,是一名年轻的“90后”。作为新一代东风人,赵厚利传承了先辈们踏实奋斗的精神。赵厚利所在的模块CPM线的设计与开发,获得东风汽车公司科技进步的二等奖,也获得过实用新型专利,凝结着年轻一代东风人踏实钻研,认真研发的精神。

  赵厚利表示:“2012年起,公司的市场定位有所调整,一是在巩固商用车市场的基础上,积极开拓乘用车市场;二是在巩固东风市场的基础上,积极开拓东风外部市场;三是在巩固现有饰件业务市场的基础上,积极开拓新兴市场,如新能源业务”。以赵厚利为代表的新一代东风人,不仅传承着“东风精神”继续奋斗,更是东风应对将来转型升级的中流砥柱。“一代人终将老去,但总有人正年轻”,或许就是对于东风人才队伍建设的真实写照。

  正是这个从28岁到86岁东风人共有的中国“汽车梦”,将老中青三代人凝结在一起,共同见证了东风集团50年一路走来的历程。有创业初期的艰难与挑战,有发展中期的转型与学习,更有如今发展成为国内领先汽车制造企业的东风人对于新技术以及发展路线的把握与展望。东风集团产品与路线的发展方向或许会随着市场变化而转变,但是东风人代代相传的东风精神,却是将一直传承下去。


相关标签:
热门产品